追忆志芳老师
发布人:侯晓红  发布时间:2019-06-05   浏览次数:114

  

我记忆中的王志芳老师是19587月那个大炼钢大跃进时从北京矿业学院经济系毕业的,毕业后分配在具有钢铁意志一样的高校北京钢铁学院(即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类专业从事教学工作,文革开始的1966年被评为讲师,于1972年调入北京矿业学院企管系财会教研室,十年动乱中随家庭迁到重庆华蓥山附近的四川矿业学院,后搬迁到复校后的徐州---必赢线路检测3003(中国)有限公司,退休后回了上海。我是19848月到矿业大学企业管理系财会教研室报到上班的,与志芳老师的相识是从198412月前后开始的,这里面有许多小插曲,在后面我会一一道来。在我的眼里她是财84班的一位热心直率的好班主任,也是我的一位非常好的同事。虽然离开了我们6年半的时间,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和她的大爱无疆的善举是我一直难以忘怀的。

教学相长 友好互助的十三年

    198412月份,因为志芳老师的前夫必赢线路检测3003矿机系的党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刘冰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在办完丧事之后她忍住内心巨大的悲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记得她那时候带的课有2门,一门是《财务管理》,另一门是《西方财务会计》,由于当时的财会教研室经常在一起开会,我们便逐渐地熟悉起来。由于国内关于《西方财务会计》的教材极为罕见,8512月我出差去北京时买了许多书籍,其中有一本是立信出版社出版的《西方财务会计》,价格好像是2.9元,在当时还是蛮贵的(要知道我当时的工资仅为54.5元),后来她因教研室的工作来到我住的单身宿舍,我便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她,因为是绝本(当时学校以及系里的图书馆和资料室都没有见到这本书),她如获至宝,我也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尽管嗜书如命,但是既然是教研室的同事,就送她作为教学用参考书了。两年后,随着国内研究西方财务会计和国外会计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类的出版物也就越来越多,志芳老师又回赠了我一本立信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会计》。

    199511月,我的一篇论文《浅论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被江苏省财政厅一个征文活动选中,作为代表我赴徐州参加当年的全省财政科研研讨会,忙里偷闲时我去了志芳老师的家,带上了我的那篇文章,并将我文章的主要观点向她作了介绍,得到了她的充分肯定。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对我说,幸亏你当年送我的那一本书,使我全面地了解了西方财务会计的全貌,为我后来讲会计与财务的两则以及《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我要起身告别回宾馆时,志芳老师硬是要以个人名义向矿业大学车队要了一辆上海牌轿车送我回徐州市干部培训中心(即今天的云泉山庄),令我感动不已。我是一位文科生,并且与中央财经大学的许多青年教师比较熟悉,当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与中央财大青年教师书信交流的体会和矿业大学的一些教师交流,86年的春天我向志芳老师推荐了当时在北京极为流行的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一书,个把月后我上志芳老师家研究工作时惊奇地发现她的书架上也摆放着《短缺经济学(上下2册)》,并说书写得不错。

198912月中旬在我即将调离必赢线路检测3003(中国)有限公司时,志芳老师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吃上一顿饭,那天正赶上她大儿子从上海来看望她,她也不分青红皂白,非得叫她儿子叫我叔叔,其实她的儿子应该比我稍大一些,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感觉很不好意思。那天中午志芳老师特地为我准备了她的几个拿手菜,冷菜有糟卤花生,热菜有耗油香菇青菜和西红柿焖牛肉,样数不多,但是口味很好,并有一瓶普通的红酒。吃饭前我专门看了她家的厨房,其中有一个佐料是上海辣酱油,我至今也不知道辣酱油该怎么吃,但是那一顿饭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在矿业大学工作期间,大锅菜基本以麻辣为主,烹调的精细程度说实话还是第一次在志芳老师家体验到的。

1997年国庆期间,我们一家三口人去徐州旅游时专程到她家去看望她。在与她的聊天中,她对预算外资金的话题比较感兴趣,问我规费收入和事业收入有什么区别,因我在连云港市财政局从事了不少年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工作,所写的《行政性收费为何要纳入预算管理》一文曾经获得财政部加强预算外资金征文的二等奖,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不少实践经验,就逐一解答了她的疑问。98年以后,因我工作变动,业务繁忙,又回到了会计教育战线,就很少和志芳老师联系了,只是在她快回上海时,给我写了一封信,说她在上海买了一套2室一厅的居室,欢迎我有时间去上海玩,我随即打了电话给她,说欢迎她和她爱人王教授随时来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老家花果山连云港旅游,她也表达了有空非常想来连云港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令我遗憾的是这竟然是最后的诀别,她的这一愿望却永远无法实现了......

志芳老师的两任丈夫

  志芳老师有过2次婚姻,第一任丈夫叫刘冰,是上海人,曾经担任必赢线路检测3003矿机系的总支副书记,据当时教研室的同志讲,年龄比志芳老师要大12岁左右。刘冰副书记曾经参加过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并且是英雄模范,是属于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笔下的那种最可爱的人,为着民族自由独立而不怕牺牲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值得我们永远爱戴、尊重和怀念。(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上许多人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扭曲,把一些富二代称之为国民老公,我个人认为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战争结束后他作为部队中的优秀代表被选送到北京矿业学院的干训班学习,毕业后留在北京矿业学院。对于已故刘副书记的具体情况,我们教研室的老教师们并没有给我们当时年轻的同志多讲,反倒是1985年暑假期间我带财83同学去韩桥煤矿进行井巷工程和采煤学实习时,韩桥煤矿招待所的一位近50岁左右的服务员阿姨在我跟前经常夸赞说刘冰这人可好了,1974年前后,他在四川矿业学院带学生来徐州韩桥煤矿实习时,因为徐州那几年天气炎热,当时物资非常匮乏,阿姨家人听说四川矿业学院那边盛产竹席,价格便宜而又非常凉爽,希望刘副书记在第二年再来徐州附近的煤矿实习时能够买两个给他们家,阿姨家人仅是随口这么一说,没有想到刘副书记真的把这件事情当真了,第二年从重庆华蓥山再次带学生实习时,果真将2个竹席千里迢迢的背来了,令阿姨一家人感动不已。从这件小事上不难看出刘副书记是把普通百姓的诉求和温暖时刻放在心上的人。现在我们常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就是这个道理。可惜的是英年早逝。刘副书记过世,无疑是对志芳老师的一次沉重打击。

1986年国庆节刚刚过,志芳老师再次结婚,第二任丈夫也姓王,是必赢线路检测3003机械系的教授。国庆节期间会计系的老主任张长庚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为恭贺志芳老师的二婚之喜,教研室出30元让我这个工会小组长去采购礼品。那时候,学校里教研室的同事结婚,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没有随礼的习惯,也没有社会上大办婚宴之风,可谓风清气正。我便买了一对带有字样的水壶等礼品在她结婚的前一天给她送过去,她非常高兴。在她再婚的那天晚上,老主任张长庚率教研室的许多同志前去恭贺,荆蕴瑛老师还带着他的儿子荆海涛一起前来,小海涛表现不俗,好不害羞,竟然当众和志芳老师一起扭起来迪斯科,胖墩墩的小身材和志芳老师动作配合得十分协调,舞姿大方、欢快而优美,引起了全场的欢笑和掌声,成为志芳老师婚礼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撒向学生都是爱

    初识志芳老师时,或许你会认为她是上海人,心眼较窄,不好相处。其实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大错特错的。和她相处久了,你便会发现她一点都不像上海人,而是上海人中的一位北方人,是上海人中的另类。她具有北方人那种心直口快、热心助人、朴实大方的优秀品格。她在担任财84班主任期间,经常和我交流班上同学的一些情况,除了交流大家的学习和表现以外,我也会经常与她谈起财84同学的一些动向。比如,19867-8月份我带大家一起在平顶山西马厂实习期间,曾发现有男女同学晚上在一起遛马路,有恋爱的苗头。当然,他们俩是否有在当年的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中撒过狗粮的行为我就不知道了。一次我无意中和志芳老师谈起了这件事,志芳老师说那两个同学还挺合适的,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还有就是1988年寒假来临时,班上一女同学由于处于甜美的热恋之中,寒假期间便和当时的男朋友一起去男朋友家过春节,志芳老师非常率真地跟我说你看看这个同学,还没毕业就去男方家过春节,不是太好吧!,我还真是很少见她这么直截了当地评论女生谈恋爱。我当时心想,俗话说老不问少事,志芳老师以这样的态度管束学生间恋爱,真是一个严肃认真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但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她当年这么说,是出于她对学生的深深关爱之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般的细致入微之心。在担任财84班主任期间,她还经常到学生宿舍去看望学生并了解学生的情况,她一般都是在晚饭时去,那时同学们基本都在。可是,有一次她跟我讲,最近去男生宿舍老是没有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很是困惑的样子。事后我问了几个男生,他们说嫌老师太罗嗦,故意躲出去了。想想当时的财84男生可是住在学二楼的6层,当时的志芳老师已经年过50了。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同学给我说了志芳老师关心同学的一个事例,更是让我感动不已。财84班的王东辉同学身体比较弱,经常容易感冒,王老师知道后,就想办法帮她增强体质。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现在说的食补。当时学校南门的菜市场有卖小甲鱼的,1斤约有10几个的那种,王老师说这种甲鱼很补身体,就每一次买一斤左右,一天炖一个,每天中午都让王东辉同学到她家喝汤吃甲鱼,就这样,志芳老师大概给王东辉同学炖了一个秋天的甲鱼。

    更令人感动的是志芳老师身患绝症期间,还念念不忘对品学兼优的贫寒学子的帮助,当年患病时每月仅有1000多元退休工资的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万元嘱托家人在逝世后捐赠给管理学院作为奖学金。这一行为是她撒向学生都是爱的真实写照。当年志芳老师在教书育人时通过耐心与爱心的撒播,她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帮助了每一位莘莘学子不断成长,而当她走进天国时,又时时割舍不了这份初心,像春蚕一样把最后的一根丝都吐给了学生,并且把这份深情的大爱进行了传递、传播,怎能不令我们每一位当年的同事和学生对她大爱的举动由衷的敬重和感佩!现在大家纪念志芳老师,足以可见她的精神感人至深。我们大家要学习她的这种乐于奉献、热爱事业的宝贵精神。

    最后,我想借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结尾作为本文的结尾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评价用在志芳老师身上是恰如其分的。安息吧!志芳老师。我们将会永远铭记您这份大爱的播撒.....

——傅海旭写于20183